搜索




古诗十九首

年代:汉朝 作者:汉无名氏



回车驾言迈,
悠悠涉长道。
四顾何茫茫,
东风摇百草。
所遇无故物,
焉得不速老。
盛衰各有时,
立身苦不早。
人生非金石,
岂能长寿考?
奄忽随物化,
荣名以为宝。

作品赏析

【注释】:
出自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一。

驾言迈:犹言驾而行。
茫茫:草木广盛貌。
焉得:怎能。以上四句是说茫茫绿原都是新草代替了衰草。一路所见种种事物也都是新的代替了旧的,和自己所记得的不一样了,一切变化是这样地快,人又怎能是例外呢?
立身:指立德立功立言等各种事业的建树。
苦:患。以上二句是说各物的荣盛时期都有一定,过时就衰了。人生的盛年也是有限的,所以立身必须及时,否则徒遗悔恨。
物化:死亡。末二句是说人的形体很快地就化为异物,只有荣名可以传到身后,所以是可宝贵的。

【简析】:
这一篇是自警自励的诗。诗人久客还乡,一路看到种种事物今昔不同,由新故盛衰的变化想到人生短暂,又想到正因为人生短就该及时努力,建功立业,谋取不朽的荣名。

----以下引自"国学网站"http://www.guoxue.com
此诗含义为何,佳处为何,要理解正确,关键在于对篇末“荣名”二字的解诂。
古今注本于荣名有二解。一说荣名即美名,又一说则谓荣名为荣禄和声名。由前说,
结二句之意为人生易尽,还是珍惜声名为要;由后说,则其意变为:人生苦短,不
如早取荣禄声名,及时行乐显身。二说之境界高下,颇有不同。贪按荣各一词,古
籍屡见。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,恶小耻者不能立荣
名。”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死有遗业,生有荣名。”其均为令誉美名之义甚明。

疑义既释,则诗意及结构自明。诗以景物起兴,抒人生感喟。回车远行,长路
漫漫,回望但见旷野茫茫,阵阵东风吹动百草。这情景,使行旅无已,不知税驾何
处的诗人思绪万千,故以下作句,二句一层,反复剀陈而转转入深。“所遇”二句
由景入情,是一篇枢纽。因见百草凄凄,遂感冬去春来,往岁的“故物”已触目尽
非,那么新年的自和,又怎能不匆匆向老呢?这是第一层感触。人生固已如同草木,
那么一生又应该如何度过呢?“盛衰各有时,立身苦不早。”“立身j”,应上句
“盛衰”观之,其义甚广,当指生计、名位、道德、事业,一切卓然自立的凭借而
言。诗人说,在短促的人生途中,应不失时机地产身显荣。这是诗人的进一层思考。
但是转而又想:“人和非金石,岂能长寿考”,即使及早立身,也不能如金石之永
固,立身云云,不也属虚妄?这是诗人的第三层想头。那么什么才是起初的呢?只
有荣名--令誉美名,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,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
怀念,那末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。终于诗人从反复的思考中,得出了这一条参悟。
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,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播弄时,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
真谛进行思索。有的高唱“何不策高足,先据要路津,无为守贫贱,轗轲常苦辛”
(《古诗十九首·今日良宴会》),表现出争竞人世的奋亢;有的则低吟“服食求
神仙,多为民误。不如馀美酒,被服纨与素”(同上《驱车上东门》),显示为及
时行乐的颓唐。而这位愿以荣名为宝的诗人,则发而为洁身自好的操修。虽然他同
样摆脱不了为生命之谜而苦恼的世纪性的烦愁,然而相比之下,其思致要深刻一些,
格调也似乎更高一点。

显然,这是一乎哲理性的杂诗,但读来却非但不觉枯索,反感到富于情韵。这
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,自然可亲,与后来玄言诗之过度抽象异趣,由
四个层次的思索中,能感到诗人由抑而扬,由扬又以抑,再抑而再扬的感情节奏变
化。另一方面,也许更重要的是,这位诗人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诗歌之境
主于美的道理,在景物的营构,情景的交融上,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。诗的
前四句,历来为人们称道,不妨以之与《诗经》中相近的写法作一比较。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!

这首《黍离》是《诗经》的名篇。如果不囿于先儒附会的周大夫宗国之思的教
化说,不难看出亦为行人所作。以本诗与之相比,虽然由景物起兴而抒内心忧苦的
机杼略近,但构景状情的笔法则有异。《黍离》三用叠词“离离”、“靡靡”、“
摇摇”,以自然的音声来传达情思,加强气氛,是《诗经》作为上古诗歌的典型的
朴素而有效的手法。而本诗则显得较多匠心的营造。“回车驾言迈,悠悠涉长道。
四顾何茫茫,东风摇百草。”“迈”、“悠悠”、“茫茫”、“摇”,叠词与单字
交叠使用,同样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,然而不但音声历落,且由一点--“车”,
衍为一线--“长道”,更衍为整个的面--“四顾”旷野。然后再由苍茫旷远之
景中落到一物“草”上,一个“摇”字,不仅生动地状现了风动百草之形,且传达
了风中春草之神,而细味之,更蕴含了诗人那思神摇曳的心态。比起《黍离》之“
中心摇摇”来,本诗之“摇”字已颇具锻炼之功,无怪乎前人评论这个摇字为“初
见峥嵘”。这种构景与炼字的进展与前折“所遇”二句的布局上的枢纽作用,已微
逗文人诗的特征。唐皎然《诗式·十九首》云:“《十九首》辞精义炳,婉而成章,
始见作用之功。”(作用即艺术构思),可称慧眼别具;而本诗,对于我们理解皎
然这一诗史论析,正是一个好例。

皎然所说“初见作用之功”很有意思,这又指出了《古诗十九首》之艺术构思
尚属于草创阶段。本诗前四句的景象营构与锻炼,其实仍与《黍离》较近,而与后
来六朝唐代诗人比较起来,显然是要简单得多,也自然得多。如陆云《答张博士然》: “行迈越长川,飘摇冒风尘。通波激枉渚,悲风薄丘榛。”机杼亦近,但刻炼更甚,而流畅不若。如果说《十首诗》是“秀才说家常话”(谢榛《四溟诗话》),那末陆云则显为秀才本色了。由《黍离》到本诗,再到陆云上诗,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足迹,而本诗适为中介。所以陆士雍《古诗镜·总论》说“《十九首》谓之《风》馀,谓之诗母”。

对于人生目的意义之初步的朦胧的哲理思考,对于诗歌之文学本质的初步的胧
的觉醒。这两个“初步”,也许就是本诗乃至《古诗十九首》整组诗歌,那永久的
艺术魅力之所在。

(赵昌平)

汉无名氏是一批作诗而未留名的诗人的统称。汉无名氏写的诗,内容大多数是写夫妇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,有些作品表现...

更多介绍
其他作品更多>>
  • 江南》 鱼戏莲叶间,参差隐叶扇。鸀鳿窥,潋滟无因见。鱼戏莲叶东,初霞射红尾。傍临谢山侧,恰值清风起。鱼戏莲叶西,盘盘舞波急。潜依曲岸...
  • 长歌行》 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。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。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...
  • 别诗》 其一骨肉缘枝叶,结交亦相因。四海皆兄弟,谁为行路人。况我连枝树,与子同一身。昔为鸳和鸯,今为参与辰。昔者长相近,邈若胡与秦。惟念...
  • 别诗》 良时不再至,离别在须臾。屏营衢路侧,执手野踟蹰。仰视浮云驰,奄忽互相逾。风波一失所,各在天一隅。长当从此别,且复立斯须。欲因晨风...
  • 别诗》 有鸟西南飞,熠熠似苍鹰。朝发天北隅,暮闻日南陵。欲寄一言去,托之笺彩缯。因风附轻翼,以遗心蕴蒸。鸟辞路悠长,羽翼不能胜。意欲从鸟...
  • 步出城东门》 步出城东门,遥望江南路。前日风雪中,故人从此去。我欲渡河水,河水深无梁。愿为双黄鹄,高飞还故乡。...
  • 刺巴郡守诗》 狗吠何喧喧,有吏来在门。披衣出门应,府记欲得钱。语穷乞请期,吏怒反见尤。旋步顾家中,家中无可为。思往从邻贷,邻人言已匮。钱钱何难...
  • 孤儿行》 孤儿生,孤子遇生,命独当苦。父母在时,乘坚车,驾驷马。父母已去,兄嫂令我行贾。南到九江,东到齐与鲁。腊月来归,不敢自言苦。头多虮...
  • 古歌》 高田种小麦,终久不成穗。男儿在他乡,焉得不憔悴。...
  • 古歌》 秋风萧萧愁杀人,出亦愁,入亦愁。座中何人,谁不怀忧。令我白头。胡地多飚风,树木何修修。离家日趋远,衣带日趋缓。心思不能言,肠中车...
  • 古绝句》 藁砧今何在,山上复有山。何当大刀头,破镜飞上天。...
  • 古绝句》 南山一桂树,上有双鸳鸯。千年长交颈,欢爱不相忘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