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


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

年代:宋代 作者:苏轼

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
标签: 思念诗 爱情诗 悼亡诗 婉约诗 宋词三百首

作品赏析

【注释】:
[1]孟启《本事诗·徵异第五》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:“欲知肠断处,明月照孤坟。”

 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,嗣后出蜀入仕,夫妻琴瑟调和,甘苦与共。十年后王弗亡故,归葬于家乡的祖莹。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,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。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,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,始终存在。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两句,看来平常,却出自肺腑,十分诚挚。
  “不思量”极似无情,“自难亡”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。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,怎么也难以消除。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“一日不思量,也攒眉千度”(柳永)的爱情浓烈的词句,再来读苏轼此词,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。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,热烈浪漫,然而容易消退。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,它象日常生活一样,平淡无奇,然而淡而弥永,久而弥笃。苏轼本来欣赏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,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,因此才能生死不渝。
 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,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,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“小轩窗,正梳妆”,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,形象很美,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。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。
 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,南北奔走,“尘满面,鬓如霜”,心情十分苍老。王弗见了苏轼,也是“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”,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。生活的磨难,对于无意识的梦境,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。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,实际上两心相通,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。


【注释】

①幽梦:梦境隐约,故云幽梦。
②小轩窗:意指小房的窗下。
③顾:看。

【评解】

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。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。
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,是写实。下片记述梦境,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
的深情。全词情意缠绵,字字血泪。既写了王弗,又写了诗人自己。词中采用白描手法,
出语如话家常,却字字从肺腑镂出,自然而又深刻,平淡中寄寓着真淳。这首词思致委
婉,境界层出,情调凄凉哀婉,为脍炙人口的名作。

【集评】

张燕瑾《唐宋词选析》: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“短于情”,由这首《江城子》来
看,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。陈后山曰:“风韵如东坡,而谓不及于情,可乎?”
艾治平《宋词名篇赏析》:从这首词看,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,是
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,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,却不粘不滞,冰清
玉洁,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此首为公悼亡之作。真情郁勃,句句沉痛,而音响凄厉,
诚后山所谓“有声当彻天,有泪当彻泉”也。
王方俊《唐宋词赏析》: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,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,抒
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。情真意切,全不见雕琢痕迹;语言朴素,寓意却十分深刻。
--引自惠淇源《婉约词》

题记中“乙卯”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),其时苏东坡任密州(今山东诸城)知州,年已四十。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,他梦见爱妻王弗,便写下了这首“有声当彻天,有泪当彻泉 ”(陈师道语)的悼亡词。
苏东坡的这首词是“记梦 ”,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。但实际上,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,其他都是真挚朴素,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。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生死相隔,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,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,不也同样吗?恩爱夫妻,一朝永诀,转瞬十年了 。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人虽云亡,而过去美好的情景“自难忘”呵!王弗逝世十年了,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,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 ,更难得她蕙质兰心,明事理。
这十年间,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,颇受压制,心境悲愤;到密州后,又忙于处理政务,生活困苦,他又怎能“不思量 ”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。作者将“不思量”与“自难忘”并举,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,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。年年月月,朝朝暮暮,虽然不是经常悬念,但也时刻未曾忘却!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,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,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。十年忌辰,触动人心的日子里,往事蓦然来到心间,久蓄的情感潜流,忽如闸门大开,奔腾澎湃难以遏止。“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”。想到爱妻华年早逝,远隔千里,无处可以话凄凉,说沉痛。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,隔着生死,就能话凄凉了吗?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,情语,格外感人 。“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 。”这三个长短句,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,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,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 ,这时他才四十岁 ,已经“鬓如霜”了 。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,“纵使相逢”恐怕也认“我”不出了 。这个不可能的假设,感情深沉悲痛,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,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。
如梦如幻,似真非真,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,感于身世吧。苏东坡曾在《亡妻王氏墓士铭》记述了“妇从汝于艰难,不可忘也”的父训。作者索于心,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的患难深情啊。
下片的头五句,才入了题开始“记梦”。“夜来幽梦忽还乡 ”,是记叙,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,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。“小轩窗 ,正梳妆”那小室 ,亲切而又熟悉,她情态容貌,依稀当年,正在梳妆打扮。夫妻相见,没有出现久别重逢、卿卿我我的亲昵,而是“相顾无言,唯有泪千行”!“无言”,包括了千言万语 ,表现了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沉痛 ,别后种种从何说起?一个梦,把过去拉了回来,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,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。“料得年年肠断处;明月夜,短松冈 。”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,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,为了眷恋人世、难舍亲人,该是柔肠寸断了吧?推己至人,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“明月”之夜的心境,可谓用心良苦。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。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。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与父苏洵,弟苏辙合称三苏。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唐宋八大家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代很有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喜作枯木怪石,论画主张神似。诗文有《东坡七集》等,词有《东坡乐府》。

更多介绍
其他作品更多>>
  • 念奴娇 赤壁怀古》 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遥想公瑾...
  • 浣溪沙》 麻叶层层苘叶光,谁家煮茧一村香。隔篱娇语络丝娘。垂白杖藜抬醉眼,捋青捣麨软饥肠。问言豆叶几时黄。...
  • 浣溪沙》 簌簌衣巾落枣花,村南村北响缫车,牛衣古柳卖黄瓜。酒困路长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,敲门试问野人家。...
  • 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 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!转朱阁,低绮户...
  • 水调歌头·安石在东海》 余去岁在东武,作《水调歌头》以寄子由。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,过中秋而去,作此曲以别。余以其语过悲,乃为和之,其意以不早退为戒...
  • 浣溪沙》 风卷珠帘自上钩。萧萧乱叶报新秋。独携纤手上高楼。缺月向人舒窈窕,三星当户照绸缪。香生雾縠见纤柔。...
  • 浣溪沙》 西塞山边白鹭飞。散花洲外片帆微。桃花流水鳜鱼肥。自庇一身青箬笠,相随到处绿蓑衣。斜风细雨不须归。...
  • 浣溪沙》 覆块青青麦未苏。江南云叶暗随车。临皋烟景世间无。雨脚半收檐断线,雪林初下瓦疏珠。归来冰颗乱黏须。...
  • 浣溪沙》 醉梦醺醺晓未苏。门前辘辘使君车。扶头一盏怎生无。废圃寒蔬挑翠羽,小槽春酒冻真珠。清香细细嚼梅须。...
  • 浣溪沙》 雪里餐毡例姓苏。使君载酒为回车。天寒酒色转头无。荐士已闻飞鹗表,报恩应不用蛇珠。醉中还许揽桓须。...
  • 浣溪沙》 半夜银山上积苏。朝来九陌带随车。涛江烟渚一时无。空腹有诗衣有结,湿薪如桂米如珠。冻吟谁伴捻髭须。...
  • 浣溪沙》 万顷风涛不记苏。雪晴江上麦千车。但令人饱我愁无。翠袖倚风萦柳絮,绛唇得酒烂樱珠。尊前呵手镊霜须。...